Site Map

This "Introduction To RCM" is an extract from our Chinese RCM textbook, written by John Moubra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 Intellectual copyright of this page belongs to Aladon Ltd.
  • This page is best viewed with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导言

 

日新月异的维修领域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维修一直在不断变革,也许比任何其它管理学科的变革都要大.这种变革是因为需要维护的有形资产(设施.设备和建筑物)的数量和种类大为增加,也是由于设计更为复杂.维修技术推陈出新以及对维修体制和维修职责的观点不断更新的结果.

 

维修还要与不断变化的期望值相适应,这些期望值包括对设备故障对安全性和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深入认识,对维修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联的深入认识,以及为获得较高的设施可用度并控制成本所带来的不断增加的压力.   

 

这种变革对所有生产行业中的观念和技能都进行着极度地考验,与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样,维修人员必须彻底更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无论怎么使维修系统计算机化,其局限性正变得日益明显.

 

面对这种蜂拥而至的变化,各国的维修管理人员都正寻求一种新的维修方法,他们要避免总是与重大变革相伴的起步错误和误入岐途.为此,他们要寻求一种事关全局的框架系统,该框架系统将新的发展结果并入一种相关联的模型中,这样他们就能对新的发展结果加以合理评估并且采用其中对自己和公司最有价值的.

 

本书所描述的正是可提供这样一种框架系统的学科,称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或RCM.

 

如果运用得当,RCM可改变应用RCM的企业.企业现有的有形资产和使用与维护这些资产的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能使新的设施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把握和更高的精度投入有效的应用.

 

本章从过去五十年内维修领域的演变过程入手,对RCM加以简单介绍. 自三十年代起,维修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RCM正迅速成为第三阶段的基础,但只有借助第一.第二阶段的发展才能正确地展望第三阶段.

 

1.1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一直延续到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工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停机时间无足轻重.这意味着,在大多数管理人员的头脑里,预防设备的故障并非头等大事.当时,大部分设备都比较简单,而且其中大多数的设计余量很大,这就使设备比较可靠且便于修复.因此,除了简单地清洁.维护和润滑等日常检修工作外,不需要进行甚么系统的维修,对工人技能的要求也比今天要低.

 

1.2 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战争带来的压力增加了对各种物品的需求,而产业劳动力却锐减,这导致了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到了五十年代,所有种类设备的数量都更多且更复杂,生产开始依赖于这些设备.

 

随着这种依赖性的增长,停机时间就成为很突出的焦点,这使人们想到可以并且应该预防设备故障,进而开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在六十年代,预防性维修的主要表现为定期对设备进行大修.

 

与其它运行费用相比,维修费用也开始急剧增加,这使维修与计划控制系统应运而生.这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使维修得到了控制,而且目前仍是维修实践中的既定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占用的资本数量以及该资本成本的急剧增长,促使人们开始寻求最大限度延长资产寿命的方法.

 

1.3 第三阶段

自七十年代中叶,工业领域的变革进程更加方兴未艾,变革可分为新期望值.

新研究和新技术:

 

1.3.1 新期望值

1.1显示了维修期望值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更高的设施可用度和可靠性

 

 

更高的安全性

 

 

更高的产品质量

 

更高的设施可用度

对环境无危害

 

 更长的设备寿命  

更长的设备寿命

故障时就修换  

  更低的成本  

更高的成本效益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图 1.1 维修期望值的增长

 

停工时间始终影响着有形资产的生产率,表现为产量降低.运行成本增加售后服务受到影响.到了六十和七十年代,这已成为采矿业.制造业和运输业的重大心患,在制造业中,由于世界各地都在推广准时生产体制,这使停工时间所带来的影响更为加剧,在这种体制中,减少了半成品的库存,这意味着很小的故障现在也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工厂停产.在近代,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增长已意味着,在诸如健康监护.数据处理.远程通讯和建筑物管理这些不同行业中,可靠性和可用度现在也已成为关键性的因素.

 

自动化程度越高还意味着影响我们维持满意的质量标准的能力的故障就越多, 这一结论对于公共设施服务标准的适用程度与对产品质量一样.例如,设备故障对建筑物内的气候控制和运输纲的准点运行会有影响,对达到稳定的规定加工公差也有影响,影响程度不相上下.

 

越来越多的故障具有严重的安全性后果和环境性后果,同时安全和环境标准正迅速增高.在世界上有些地区,问题已尖锐到要么单位服从全社会对安全和环境的期望,要么就停产的地步.这又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设施完好性的依赖,这不单纯是费用问题,已纯粹成为单位能否生存的问题.

 

在我们对有形资产的依赖性日益增加的同时,设施的费用--设施的运行费用和设施占用的资金也在增加.为最大限度地收回在设施上的投入,必须让设施在我们要求的寿命内不停地高效运转.

 

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在总费用中的比例,维修费用本身最终还是一直在上升.在有些工业领域,维修费用如今已成为运行费中第二高甚至最高的费用构成.因此,仅在三十年内,维修费用已从几乎谈不上的位置上升到成本控制重点中的首位.

 

1.3.2 新研究

除了增高的期望值外,新研究大大改变了我们对设施工龄期与故障的很多基本看法,尤其是大多设施的运行工龄与设施发生故障可能性之间的联系很明显越来越少.1.2表明早期的故障观点比较简单,认为设施越陈旧越可能发生故障,人们对“强化试验”的深入认识产生了在第二阶段中普遍相信“浴盆”曲线的观点.

 

但是,第三阶段的研究揭示,实际上实际中出现的故障模型,不是一种.两种,而是六种.这在以后的章节里将详细讨论,它也对维修产生了深刻影响.

 

1.3.3 新技术

新的维修观念和技术迅速发展,过去十五年里产生了几百种,每周都有许多新东西出现.

 

1.3 大修和保障体制的经典思想演变成在各种不同 领域里的多种研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状态监测

 

 

可靠性和可维性设计

 

 

危害分析

 

 

体积小.速度快的计算机

 

定期大修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

 

体积大.速度慢的计算机

技能的多重化及合作

故障时就修换

工作的计划 和控制系统

专家系统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图1.3  维修技术的变化

  

新研究包括:

   (1) 决策支持手段,象危害度分析,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以及专家系统.

   (2) 新的维修技术.如状态监测.

   (3) 更加侧重于可靠性和可维性的产品设计.

   (4) 组织中的主要方法朝参与.合作.灵活的方向转变.

今天维修人员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是要学习这些新技术,而且要能决定在本单位内哪些值得做?哪些不值得做?如果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能够改善设施的性能且同时控制住.甚至降低维修费用.如果选择是错误的,就会产生新问题,同时现存问题只能更加恶化.

 

1.3.4 维修所面临的挑战:

概括地说,现代维修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可归结为下列几点:

 

  (1) 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术

  (2) 研究每种故障过程

  (3) 要统筹考虑以达到设备拥有者.使用者和全社会的期望

  (4) 经济效益最佳和最持久的形式

  (5) 所有相关人员的合作与积极支持

 

RCM提供一种能使用户迅速而简单地应付这些挑战的思想.RCM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从不忽视维修是针对设施而言的这事实.如果设施不存在,维修功能本身也不存在.因此,RCM 从对各设施在使用环境内的维修需求进行一个全面的零基审查入手.

 

这些维修需求屡屡被不当回事.这就造成在对设施的真正需求片面或错误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单位结构的改进.资源的配置和系统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按现代维修思想来正确限定这些需求, 那么维修效率和效益充分可能实现显著的阶跃性变化到.

 

本章余下的内容更详细地介绍了RCM.先探索“维修”本身的含义, 然后对RCM的概念进行定义,同时也描述了RCM在应用过程中包括的七个主要步骤.

 

 

 

维修和RCM的关系

 

从工程的观点来看,管理任何设施有两个环节,必须进行维护,而且还需经常对设施进行改进.

 

在牛津大字典里将“维护”一词解释为“使处于...状态”, 在韦伯斯特词典里的解释为“维持现有状态”.这说明维修意味着维持某些东西.另一方面,“改进”某些东西意味着以某种方式改变它.维护和改进之间的区别有着较为深刻的内涵,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里详细讨论.但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维修而言.

  

当我们开始维护某种设施,我们所希望的“使处于...状态”是甚么? 我们所希望的“维持现有状态”又是甚么呢?

 

问题的答案可从所有投入使用的设施都要实现特定功能或数种功能这一事实中找到.因此,当我们对设备进行维护时,我们希望维持的状态必须是设备处于实现设计功能的那种状态.

 

维修:确保设备处于实现其设计功能的状态.

 

显然,为实现这种可能,设施开始就必须能实现其设计功能.这是因为维修-“使保持...状态”的过程-只能实现部件的固有性能(或固有可靠性),而无法提高它.

 

实际上,大多数设备基本上能够实现规定的性能.因此,多数情况下,不会有甚么问题.

 

可是,有些设备开始时就无法实现其规定性能.在这种情况下,维修本身也无能为力.因此,必须对设备进行改进以使设备能实现规定的性能, 或者降低设备的期望值.RCM被称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是因为人们认识到维修所能做的仅仅是确保设施达到其固有性能或固有可靠性的状态).

  

任何设施的设计功能都可按几种方式定义,完全 取决于怎样使用.在何处使用设施.术语“设计功能”也意指具体性能的期望值.由此而得出有关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正式定义.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用于确定某设施(有形资产)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一种方法.根据前面维修的定义,RCM 较完整的定义应为:用于确定为确保任一设施在现行使用环境下处于实现其设计功能状态所必须的活动的一种方法.

 

 

 

3 RCM的七个基本问题

 

在开始分析某单位设施的维修需求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设施是甚么,以及哪些设施需进行RCM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意味着要编写一本较全面的设备登记表.如果还没有,如第二章所述.

 

其后,RCM方法需要对每一选出设备就下列七个问题进行提问,问题如下:

1.在现行的使用环境下,设备的功能及相关的性能标准是甚么

2.甚么情况下设备无法实现其功能?

3.引起各功能故障的原因是甚么?

4.各故障发生时,会出现甚么情况?

5.甚么情况下各故障至关重要?

6.做甚么工作才能预防各故障?

7.找不到适当的预防性工作应怎么办?

 

下列段落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地介绍,然后在本书的其它章节将详细讨论.

 

3.1 功能和性能标

如果维修意味着保证设备能处于实现其设计功能的状态,那么,任何设备的维修目标只能通过限定设备的功能和期望的性能水平才能确定.设备的维修目标由设备的功能及其相应的期望性能标准所确定.

为此,RCM过程首先要确定设备在其使用环境下的功能和性能标准.另外,也强调了如有可能,需要量化性能标准.这包括产量.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环境问题.运行费用和安全性标准.   

 

正常情况下,这一阶段只占据整个RCM分析时间的三分之一, 一般还可使进行分析的人员对设备实际工作过程了解程度的加深.

 

3.2 功能故障

维修目标由所研究设备的功能及其相应的性能标准所确定.但维修如何能实现这些目标呢?

 

如果设备设计得完善,那么唯一妨碍它正常运行的就是某种故障.这表明维修借助于适当的故障处理方法来达到目的.可是,在我们采用适当的复合故障处理手段之前,我们需要确定甚么故障会发生?RCM过程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确定.

 

首先,提问部件故障到甚么程度才不能实现其功能. 然后,提问甚么能引起每种可能的功能丧失.

 

设备不能实现其设计功能这种情况称为功能故障,设备不能满足期望的性能标准.显然,只有在明确了设备功能和性能标准,才能确定功能故障.

  

3.3 故障模式

如前所述,一旦确认了功能故障,下一步就要设法确定比较可能引起每种功能丧失故障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我们正寻求的是甚么?

 

进行到这一步时,为了保证不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研究征兆而不是起因上,详细地确定每一故障的原因是重要的.另一 方面,为了避免分析本身过于详细而浪费时间也很重要.

  

3.4 故障影响

当确定故障模式时,还要记录下故障影响.故障影响所描述的是故障模式确定发生会将出现甚么情况?包括象停工期.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故障发生的迹象.可能的纠正措施.对安全和环境的危胁等等.这一步使得确定每一故障的重要程度成为可能,因此也可决定所需预防维修的级别.

 

确定功能.功能故障.故障模式和故障影响的过程为改善性能和安全性,也为减少浪费提供了出人意外且常常激动人心的机会.

 

上述四步在第三章中将以详细讨论.

 

3.5 故障后果

对一个中等工业企业进行详细分析,会得出3000-10000个可能的故障模式.其中每一种故障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企业,但在各种情况下,影响是不同的.它们可能会影响设备的运行.也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安全性和环境.所有故障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经费.

 

正是这些后果强烈地影响着我们所设法预防每种故障的范围.换句话讲,如果故障有严重后果,我们就可能竭尽全力设法防止其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它几乎不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决定除了日常的清洁和润滑外,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RCM的有力在于它确认故障后果远比故障的技术特性重要得多.事实上, 它确认采用何种类型的预防性维修,唯一原因不在于对故障本身进行预防,而在于避免或至少可减轻故障后果.在维修决策中,RCM过程不仅确认了故障后果的重要性, 而且还把它们分成下列四类:

 

1.隐蔽性故障后果:隐蔽性故障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它们使设施使用部门容易受到其它具有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故障后果的影响(这种故障中的大多数与不具有自动防止故障能力的保护装置有关).RCM 的有力在于它处理隐蔽性故障的方式.首先,按这种方式确定隐蔽性故障,其次根据优先次序处理隐蔽性故障,最后采用一种简单易懂的.切实可行的.有条理的方法来排除隐蔽性故障.

 

2.安全性和环境性后果:如果故障会使人致伤或致死,就局有安全性后果;如果故障违返了行业.地方和国家的环境标准,会具有环境性后果.如果无法完全排除故障, 也应把这两类故障所带来的风险度真正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这是RCM的一条基本原则.

 

3.运作性后果:如果故障影响生产(产量.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或除直接维修费用以外的运行费用),就具有使用性后果.这些后果会花费很多经费,所耗经费量意味着预防使用性后果需要花费多少.

 

4.非运作性后果:划分到这一类里的故障既不影响安全也不影响生产,因此它们只需要直接维修费用.

 

在以后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RCM 过程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作为其系统框架的基础进行维修决策.通过上面的分类,对每一故障模式的后果做一结构性的检查,把检查维修功能的使用性.安全性和环境性目的综合起来.这有助于把安全性融入工程管理的主要思想里.

 

其次,RCM着重于对设备性能最有影响的维修活动, 而把精力从那些对性能影响不大或者没有影响的维修活动转移开来.这有助于保证维修总是最有效的.

  

本章后几节还将对后果评估过程进行讨论,更详细的内容在第四章中讨论.实质上,RCM过程这一部分弄清每种故障是否有重要的后果.如果这种后果不存在,通常的暂定决断是不进行预防性维修.如果它存在,下一步要弄清应实施甚么预防维修工作.可是,如果不考虑故障模型及其对各种预防维修方法的影响,那么对预防维修方式选择过程的评论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3.6 预防维修工作

许多人相信提高设施可用度的最佳方法是定期对设施进行某种预防性维修.第二阶段维修思想表明预防性维修活动应包括定期大修和更换机件.

 

1.4显示了故障的固定间隔观点.认为大部分部件在X寿命区内可靠运行,然后耗损.经典思想表明大范围地记录设备故障有助于我们确定该寿命,因而在部件快发生故障前的很短时间里,可安排相应的预防措施.

 

 

1.4 对故障的传统观点

 

这适用于某些简单的设备和一些具有支配性故障模式的复杂部件.特别是,设备的耗损特性常常可在设备与产品直接接触这种情况下发现,像粉碎机和料斗衬里.螺旋式输送机.机床.水泵叶轮.高炉耐火材料等等.工龄期相关故障常常与疲劳和腐蚀有联系.

 

可是,即使和十五年前相比,现在的设备普遍复杂得多,这导致设备的故障模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结论与可靠性和运行工龄期间总是有联系这种观点相矛盾.这种观点导致了这样一种概念,即部件大修得越频繁,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小.如今,这种概念很不适用.除非有一种支配性的工龄相关故障模式,否则,工龄期限对提高复杂部件的可靠性用处很小.事实上,由于把“早期损坏率”引入本应稳定的 系统,定期大修实际上只能增加整体故障率. 了解到这些事实可以使单位完全放弃预防性维修的想法.事实上,这对于后 果较轻的故障是有效的.但当故障后果极为严重时,必须做些预防维修工作以预防故障,至少可以降低后果的影响.

  

这又把我们带回到预防性工作的问题上来了.RCM 认可所有三大类型的预防性维修工作,它们是:

   1. 预定状态检查工作

 2. 预定翻修工作

 3. 预定更换工作

 

3.6.1.状态检查工作

预防某种类型故障的持续需要以及传统技术手段的无能为力促进了新型故障预防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新技术都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部分故障在它们快要发生时能有一些预告信号.这些预告信号被称为潜在故障,可定义成显示功能故障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辨别的实际状态.

 

采用新技术来检测潜在故障,以便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由于潜在故障退化成功能故障而带来的后果.这些新技术叫状态检查工作,因为部件处于继续满足期望性能标准的状态下才能运行.(状态检查工作包括,预测维修,状态检查维修和状态监测).

 

不同的潜在故障所发出的预告量在几微秒和数十年之间变化.间隔期越长意味着检查频度越低而且预防功能故障(或者至少可避免故障后果)的时间越充足.因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致力于状态检查维修技术的研究,因为利用这种技术可得到即将发生的功能故障尽可能多的预告信号.

 

应用适当的话,状态检查维修工作是一种非常好的预测功能故障的方式,但它也可能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RCM能够使人们在这方面对做出极有把握的决断.

   

3.6.2.预定翻修和预定更换工作

预定翻修要求在一个特定的工龄期限内或之前,重新制造一部件或翻修一组件,而不管当时设备的状态.与此相同,定期更换工作要求在一个特定的工龄期限内或之前更换部件的工作,也不顾当时设备的状态.   

 

RCM的高明之处在于为确定哪些(如果有)预防性维修是技术可行的.多长时间做一次预防维修工作和由谁来实施提供了一个简单.准确和容易理解的判据,这些判据在第五章中将详细讨论.RCM还按工作需要性递减的次序排列这些工作.

 

3.7 暂定替代工作

究竟预防性维修工作是否技术可行.取决于工作及其所预防故障的技术特性. 预防维修工作是否值得做也取决于如何适当地处理好故障后果.

如果找不到技术可行的且也值得做的预防性维修工作,那么必须采用合适的 暂时替代措施,这种措施的性质取决于故障后果,即:

 

1.如果预防维修工作能把与功能有关的多重故障的风险度降到一个可接受的低水平上,那么要预防隐蔽性功能故障的工作就值得做.如果无法确定合适的预防维修工作,那么必须实施定期的故障检测工作.定期故障检测工作要求定期检查隐蔽性功能以确定其是否失效.如果无法确定一种把多重故障风险度降到足够低水平的维修工作,那么第二次暂定决断是重新设计 部件(取决于多重故障的后果).

 

2.对于带有安全性和环境性故障后果的故障,只有在预防性维修工作能将该故障风险度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时,这种预防维修工作就值得做.若找不到把故障风险度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的预防维修工作,那么必须重新设计部件或改变工艺流程.

 

3.如果故障有使用性后果,那么所进行的预防维修工作是否值得则取决于一定时期内预防维修总费用要小于同一时期内使用性后果所造成的费用和维修费用之和.换句话说,需从经济角度来衡量预防维修工作,如果不衡量,那么初次暂定替代工作就是非预定维修(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且使用性后果仍然无法接受,那么第二次暂定替代工作就是重新设计).

 

4.如果故障有非使用性后果,预防维修工作只有在一定时期内对其费用低于同期的维修费时才值得做.因此,也要从经济的角度对预防维修工作加以判别.如果不加以判别,初次暂定替代工作是非预定维修,如果修理费用太高,第二次暂定替代工作就是重新设计.

 

这种方法意味着预防性维修工作规定用于确实需要的故障,这又使日常工作负荷大幅度下降,日常工作量越少意味着余下的维修工作可能做得越合理.这与反预测工作的消除加在一起,使维修更加有效.

 

把这种方法与改进维修政策的传统方法做比较.从传统上讲,每一部件的维修需求是根据它真实的或假设的技术特性,而没有考虑故障后果.得出的安排用于所有相似的设施,又没有考虑不同的后果适用于不同的运行环境.这产生了大量无用的安排,这并不是因为在技术角度上讲它们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它们没有达到任何目的.

 

还注意到,在询问是否有必要重新考虑设计之前,RCM 过程就考虑到每一部件的维修需求.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只要设施今天存在,今天在职的维修工程师就必须对其进行维护,而不考虑它将来某时在哪里?

 

在第六章里将详细对暂时性维修工作进行讨论,在第七章里讨论后果评价和工作选择.

 

 

 

4 RCM的实施

我们已经了解到,RCM过程包括七个基本问题.实际上, 维修人员本身完全无法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这是因为许多(甚至很多)答案只能由生产或操作人员提供,对涉及到功能.期望特性.故障影响和故障后果的问题更是如此.

 

因此,对任何设施维修需求的审查应该由一个小组来实施,小组中至少要包括一名维修人员和运行人员.在审查中,小组成员的资历并不比他们对应审查的设备的全面了解程度更为重要,每位小组成员还应受过RCM培训.

 

采用小组不仅可使管理部门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各小组成员的专门知识和经验,而且,小组成员本身可大大提高对处于运行环境下的设施的了解程度.

 

4.1 督察员

RCM审查小组是在经RCM严格培训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工作,这些专家被称为督察员,在RCM审查过程中,督察员是最重要的人员,他们的作用在于保证:

   1 .RCM的正确应用(换句话讲,以合理的次序正确提问有关问题, 而且使各位成员都能正确理解)

   2. 使小组成员(尤其是运行和维修人员)对于问题的答案完全达成共识

   3. 不忽略重要的设备和元件

   4. 保证审查会议进展较快

   5. 正确地完成所有的RCM文件

  

4.2 审查员

对每个设备的主要部分审查完成后,对设备负有全面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需立即是自己证实所做审查的正确性和他们已同意的对故障后果的评估以及工作的选择.这些管理人员自己不一定进行审查,但可委托别人去做,当然要对他们的判断力有足够的信心.

 

 

 

5 RCM达到的目的

   

5.1 RCM的分析结果

如果按上述方法实施RCM审查,可得出如下四个主要结论:

 

1.大大提高对设施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对于设施能做甚么和不能做甚么也有了较为清查的了解.   

 

2.对设施如何发生故障以及每种故障的根本原因有一个较好的了解.这意味着维修部门的精力能正确地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这不仅有助于预防自然发生的故障,而且也可以杜绝人为故障.

 

3.用于保证设施处于按期望的性能水平运行状态的推荐工作清单,采取三种形式:

   (A) 由维修部门实施的维修计划

   (B) 为操作员制定的改进的操作规程

   (C) 设备必须要改进的区域明细表(通常是改进设计),为解决在原有结构下维修无助于设备达到期望的性能这一状况.

 

4.大大增进了协作精神

 

5.2 应用RCM如何使部门受益

尽管需要这种结果,但这些结果只应看成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特别是,这些结果能使维修职能实现本章开头图1.1所列的所有期望.下面的段落对这种实现作了归纳,在第11章还将进行更为详细的讨论.

 

1.增大安全性和保护环境:在考虑故障对于设施使用的影响之前,RCM 考虑了每种故障模式的安全性和环境性结论.这意味着要将所有与设施相关的安全性和环境性降至最低水平,如果无法彻底排除这些故障的话.通过把安全性设法融入维修决策的主要思想中去,RCM也改善了人们对安全性的态度.

 

2.提高了设施的使用性能(产量.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RCM 确认所有维修都有其自身价值,并且为确定在各场合哪种维修最为合适提供了准则.这样做RCM帮助我们确保只为每台设所选择最有效的维修工作, 而且在维修无法起到作用情况下采取合适的措施.这种注重维修效益的做法使现有设备的性能大大提高了一步.RCM已帮助航空公司在新型飞机投入运行以前为其制订出维修大纲.因此,为新设施制定这样的大纲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几乎没有历史数据可利用的复杂设备.同时避免在制定新的维修大纲里常用的试凑法-试凑法效果差,消耗时间而且费用也高.

 

3.提高维修经济效益:RCM不断地注重那些设备性能最有效的维修活动, 这有助于保证在维修上所耗费的一切是花费在最有效的地方.此外,如果RCM被正确运有到现存的维修系统中, 可将各阶段分培的日常维护工作量降低40%70%,另一方面,如果采用RCM来制定一个新的维修系统, 其最终确定的(即循环实施的先行维修工作)工作负荷要比采用传统方法所制定的系统低得多.

 

4.延长贵重部件有用寿命:这是因为注重了状态检查维修技术的应用.

 

5.一个综合性的维修数据库:RCM检查结束时,将形成一份全面的.可靠的和完全属实的记录.这使得在不必重新审议维修政策的情况下,适应变化的情况(例如轮班方式变化和新技术)成为可能.它也可以降低伴随人员更新而来的经验流失所造成的影响.对每一设施的维修需求进行RCM审查还提供了一个更加明朗的观点,即需要维护每台设施的技能,同时决定哪些备用品应存放于仓库中.一个有价值的副产品是改进了图纸和手册.

 

6.提高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与审查过程有关的人员.这将提高人们对在设备使用环境下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产生了维修问题及其答案的“所有权”,也意味着对问题的解答更持久.

 

7.较好的合作:RCM为与从事维修有关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通的.容易理解的技术语言.使维修和运行人员更好地了解维修能够(或不能)达到甚么目的?必须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维修管理主要思想的组成部分,许多问题已成为改进计划的目标.RCM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层次结构法, 为同时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并将所有与设备有关的人参与这一过程.

 

如果正确运用RCM可非常迅速地得到结果,事实上, 大多数部门可利用现有职员完成一次RCM审查,时间在一年以内.这种检查在单位所用设备可感觉得到的维修需求和维修功能整体被感觉得到的方式这两方面加以变革.其结果是使维修更有效.更协调和费用更低.